新拿来主义

A New Gloom of All-Takenism

Posted by Jamin Chen on January 6, 2017

和鲁迅先生八十年前谈论的“拿来主义”不同,这么多年过去了,时过境迁,我们早已习惯了这种“拿来”的方式。在这个意义下,鲁迅先生应该欣慰才是。商品外形设计、电影创意、甚至汽车尾灯的颜色,都被我们一一拿来,有的偷偷地放在自家的东西中,脸皮稍微厚点的甚至会借着观众的无知,自诩为“民族产业”、“自我创新”。时间久了,甚至连自己都被说服,相信某个灵感真的是自我孕育、厚积薄发的产物。

推心而论,中国四五十年来的发展确实瞩目。与此同时,快速发展的需求让我们学会了、甚至熟练使用“拿来主义”。在追赶领跑者的过程中,这样的方式能够短时间内弥补和竞争对手的差距,但是从深层次上,却伤害了我们自身主体的创造力。越能轻易地拿来,越容易让拿来者丧失提升自我的动力。久而久之,甚至像吸食毒品一样,在自我满足中堕落不前。

人类经过几十年的不懈积累,当前技术在不断实现自我加速,不同领域内的成果和发现相互借鉴、相互启发,不断催生出更多更新的发现。在人们心理上,无论个体亦或商业机构,愈发意识到团体的力量,这体现在社区的创作力和合作力。软硬件、数据、知识都在不断地共享出来,传统中倾向于私有性质的知识形式(如专利、数据),正不断受到这一趋势的冲击和挑战。在这一意识变革之下,一些机构研发的新产品、新技术甚至不再需要我们主动伸手去拿、亦或偷偷去借,而是主动送上前来,免费、开源、无偿体验,正不断鼓动着这股“送来主义”的潮流。这时候拿来者更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,切不可被对方的热情迷乱了双眼。

“送来”从来都不是无偿的,但有偿不一定总是金钱。某些技术的普及,让嗅觉灵敏的部分人意识到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。所谓积水成渊,群众的力量在产品迭代、口碑宣传、初期市场占领、社会影响力推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因此,送来者往往扛着“正义”的大气,掩饰着一些不总是那么“显而易见”的私欲。

所谓无欲则刚,一旦有欲望,则难免露出破绽。聪明的拿来者在享受“免费”午餐的同时,应该时刻保持对自身目标的清晰认识,有选择、可持续地从送来的食材中挑选所需,然后调制出真正合胃口的美味。

于17年冬末春初

Xiam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