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记:徘徊在数字的世界里,我有时感觉像个富有的国王,有时又像是暗夜中前行的乞者。我时而站在比特之巅,笑傲群山;时而被逼仄无路,如临深渊…
经过三十多年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,人类积累了巨量的比特数据。如果这句话听起来那么平庸,下面的统计数据会让你有更直观的感受:
- 2020年人均每秒产生1.7MB数据,每天人类产生2.5EB (1EB=10^9GB)
- 截至2020年底,整个数字世界由44ZB (1ZB=10^12GB)
- 2021年1月全球互联网活跃用户46.6亿,相比之下2013年全球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仅是这个数字的一半
- 2022年全球GDP的70%将为数字化 (Digitization) 业务产生
- …
然而,这个比特世界是割裂的。数字是无形的,但割裂却触手可及。想想看每天使用手机的屏幕前的你,繁忙地在多个应用间切换、分享、复制、粘贴、搜索…… 这便是隔阂对当今每个人产生的实实在在的影响。
这样的世界,有些人适应了,有些人开始行动了。
2021年是魔幻的一年,不仅有版本升级比手机软件更新还快的CVOID新冠,还有那工信部反垄断大棒挥舞留下一丝丝耀眼的光。这光应该是圣光,启迪心智,击退从人性贪婪中伸出的恶爪。在这丝丝光里,某信聊天可以无痛打开某宝链接了,快车小哥不用纠结选哪家平台了,某讯也调侃自己是一家普通的公司了…
但这就够了吗?还远远不够!究其根本,过去15年互联网媒介快速从PC过渡到了移动Mobile,更好的CPU、更快的网络、更丰富的应用,在互联网+移动网形成的“双网”效应的加持下(注:在网络理论里,传播具有类似病毒的传染性,而信息连接和移动社交形成的双网效应,使得这种传染性指数级放大),一个个数字巨头强势崛起,也构建起了一道道坚固的护城河。由此催生了技术的快速迭代,从大数据 (Big Data),到云计算 (Cloud Computing),到人工智能 (Artifical Intellegence),无不是在这样的数字红利中衍生、蓬勃、落寞,然后再次崛起。
数字巨头站在帝国的大门口,一手持技术之剑,一手持数字之盾,开疆拓土,造福城中的百姓,同时也禁锢着城中的百姓。
一些传统企业,如制造业,虽然不用亲自上阵,但也同样享受到了数字巨头创造的技术红利,使得传统企业管理和生产效率提高,获益良多。但是他们还算足够清醒,市场机制下的合作和竞争规则,仍然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。
比特世界由每个参与的个体产生,数据本应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,然而每个人对自身数据的掌控,并不能做到得心应手。由此引发的不仅是个人隐私的顾虑,还有国家安全的担忧。某度创始人曾代表城中的百姓豪言,人们是愿意为了生活的便利而牺牲掉个人隐私的。或许,这会成为不久未来帝国的墓志铭。
另一方面,数字巨头的应用平台往往利用其自身优势,基于推荐算法向参与的个人推送内容,基于对个体历史数据的挖掘,统计算法以近乎偏执的方式(技术上表现为倾向于少数强特征,或以单一的商业利益最大化原则)向个体推荐其“最深刻”的洞察。在微观层面上,这类重复的刺激对个体形成“奶嘴效应” — 放弃思考、等待投喂;在宏观层面上,形成对群体兴趣和行为的导向,扼杀了人们面向比特世界的探索欲和创新力。这对一个年轻生产力资源不断萎缩的社会是伤害巨大的。
因此数据还应该有个属性:授之于民。在那个理想国里,各个数字帝国城中的百姓随身携带着自己的数字资产,相互走动,自由定居。不同帝国的文化属性在个体身上碰撞,擦出耀眼的创新之花。(别做梦了,醒醒吧!)
从较长的时间尺度来看,我们依然处在对数据利用的初级阶段,我们对数据的利用局限于人们在特定生态系统中的交互。一个生态系统具有以下过程特征:服务因满足特定需求而吸引用户,人与服务交互产生数据的积累,数据的规模效应反过来优化服务体验,进而促使人与服务产生更多的交互,以此产生良性循环。
伴随着更强的算力算法,更快的通信设施,覆盖更广的数据采集来源,以及未来更多新技术的涌现,我们将迈过当前的初级阶段,向增强型的数据智能高阶段迈进。我们将能够对人、家、城市、乃至周边世界进行数字化重建,让物理世界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。
数字孪生,能够比较形象地描述这一未来景象。数字孪生的世界,并非虚拟架空、与现实独立存在的世界。相反地,数字孪生世界和物理世界密不可分,是人们对信息利用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客观反映。数字孪生世界来源于物理世界,而又作用于物理世界。
这便是现在的我满怀期待、而未来的人们司空见惯的世界。对数据的高效利用是普罗大众午后徜徉漫步的山坡,而不是少数数字巨头占据的智力高地。
人们在创造数据的同时,也应该能够享受到同等对数据掌控的自由和权利。
参考: https://link.zhihu.com/?target=https%3A//techjury.net/blog/how-much-data-is-created-every-day/